主管: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主办:渠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热线:7227000 繁体中文 投稿邮箱:qx818.com@163.com
最顶右小广告
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渠县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渠县新闻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渠县刘氏竹编→指尖上的竹编记忆,经纬交错的非遗之美

作者:渠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文旅渠县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7日 点击数:

忙碌喧嚣的现代生活

让很多古老又美好的事物渐渐流失

但在渠县这片土地上

有这样一群“守艺人”

他们以赤诚热爱和传承匠心

编织出了魅力惊人的“工艺品”

让非遗文化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并且生生不息

经久不衰

今天

一起走进渠县国家级非遗“刘氏竹编”



当竹间的细丝相互交织,渠县刘氏竹编便在其中绽放着光芒。这是一个关于渠县非遗的故事,一个关于刘氏竹编的传奇。



竹编工艺,作为传统民间手工艺术之一,在渠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后的秦汉时期。



祖祖辈辈,世代相传,使得这一门技艺得以在时间长河中传承下来。今年77岁的刘嘉峰,祖上三代都是竹编匠人,成长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中,7岁起就开始学习竹编,专业从事竹编工艺品设计创作50余年。他便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渠县“守艺人”的代表



刘嘉峰经过父传、师传和自己的刻苦钻研,总结和研究各种竹编技法,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发明了竹编的“提花编织法”,开创了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等一系列竹编工艺新品种。



刘嘉峰说:“从小对竹编只是一种业余爱好,但在实践中,自己研究各种竹编技术,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作品在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评比中,不断获得各种大奖,让自己有一种成就感,逐渐对竹编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于是50年来一直坚持,并且越做越好。”



刘嘉峰的创新使得渠县竹编艺术得以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竹编上编织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图案,成为现实。



当你欣赏一只鸟面竹扇,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在其中流淌;当你观赏一幅竹编字画时,仿佛可以感受到自然山水的宁静和鸟语花香的美好。



渠县刘氏竹编以竹为媒介,将生活的美妙与情感的表达融为一体,

摆件、花瓶、茶具、文具、咖啡具......刘氏竹编已经完美融入了渠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日复一日的磨砺,年复一年的坚守,刘嘉峰从巧匠蜕变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渠县刘氏竹编也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

1988年,“提花编织法”通过国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1990年,国家科委核定“提花编织法”为“国内首创的优秀科技成果,载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杰出手工艺品称号。

2008年,渠县刘氏竹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



时至今日,刘嘉峰仍然奋战在竹编一线,“我一定会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让每一幅竹编工艺品,托起一个梦想,成就一份希望,传承一个民族文化。”



竹编不仅是一门简单的手艺

在指尖翻飞中

我们看到的

是对历史的记录

是对文化的传承

在那些被遗忘的时光里

“守艺人”用一辈子研究竹子

一遍又一遍擦亮非遗竹编

写下一个又一个匠心故事

希望它能传递到更多人手里

希望它能永久流传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

渠县的美,不是目之所及的浮光掠影,而是旷古悠远、震撼心灵的时光音韵。

賨人谷听风,听一个部落兴衰起落的娓娓诉说;掬一捧城坝遗址汉井的水,照映出古賨国都800年的影影绰绰;去土溪镇观渠县汉阙,读一本石质《汉书》穿越2000年不向时间低头的强倔;国家级非遗三汇彩亭会从300年前走来,哪一次不引得万人空巷、惊叹连连;蜚声海内外的国家级非遗刘氏竹编,那是匠心跳跃在指尖的舞蹈。回过神来,徜徉于宁静隐逸的渠县拾光小筑,或走进熙来攘往、飞扬着潮玩和潮流光波的賨人里商业街,恍若梦回!不用掐手,去尝尝麻辣鲜香的三汇水八块,香脆酥爽的涌兴卢板鸭,或者软嫩爽滑的古今香丸子,让您的舌尖真实地告诉您,这就是值得您来的:

#阙里賨都,忘忧渠县#!



【字体: 】【收藏】【复制文章】【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